【變化(biànhuà)】Newsで中国語

※この記事はtwitter「ニュースで中国語(@KFlashCardTW)」でツイートしたものです。
ニュースで中国語は、1日1単語をピックアップ・例文はニュースから・生きた中国語(台湾華語)で勉強するための勉強アカウント。フォローをお願いします!

變化(biànhuà)

  • 【意味】変化
  • 【例文】氣候變化與天氣之間有何關係?
    日本語訳:気候変化と天気には何か関係がありますか?

例文補足

  • A與B(yǔ)
    【説明】AとB

原文引用

氣候變化與天氣之間有何關係?
2021-03-02

氣候通常被定義為平均天氣,因此,氣候變化和天氣是相互交織的。觀測顯示天氣一直處於變化之中,而一段 時間內天氣變化的統計資料反映出氣候變化的特徵。雖然天氣和氣候密切相關,但二者之間也存在重要的區別。科學 家們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他們連從現在開始數週之後的天氣都無法預測,他們又如何預測從現在開始 50年後 的氣候?這實際上是常見的一種把天氣和氣候混為一談的現象。天氣的混沌狀態使得數天之後的天氣難以預料。然而, 根據大氣成分或其他要素的變化來預估氣候的變化(也就是長期的平均天氣)是非常不同且相對而言較易解決的問題。 譬如,我們不可能預測某個人的具體死亡年齡,但是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工業化國家人們的平均死亡年齡大約是75 歲。另外一種常見的混淆天氣和氣候的現象是僅憑一次寒冬或是地球上某個地區溫度較低就否認全球變暖,極熱和極 冷的現象始終是存在的,儘管它們的頻率和強度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如果把天氣狀態作了空間和時間平均 後,資料清晰地顯示了全球在變暖的事實。
(圖片1)

氣象學家投入大量的工作來觀測、認識和預測天氣系統逐日的演變。應用決定著大氣運動、增溫、冷卻、降雨、降 雪和水分蒸發過程的物理學概念,氣象學家基本上已經能夠成功地預測未來數天的天氣。制約數天之後天氣可預測性的 一個主要因素是大氣的基本動力特性。在20世紀60年代,氣象學家EdwardLorenz發現初始狀態的細微差別能使最終 的預報結果出現很大差異,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某個地方拍動翅膀(或某個其他微小的現象),在理論上 ,可以隨後改變遠方異地的天氣狀況。這種效應的核心是混沌理論,即研究某些變數的微小變化如何使複雜系統呈現顯 而易見的隨機結果。

然而,混沌理論並不意味著完全無序。例如,風暴系統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條件如果出現細微的差別,也許會改變風 暴系統到達的日期或者它的確切路徑,但是那個區域和那段時間的平均溫度和降水(也即氣候)仍將保持不變。因為天氣 預報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獲知預報期初始的全部狀況,所以氣候可以被看作是與天氣的背景狀況有關的。更確切 的說,氣候可以被視為是與整個地球系統的狀態有關的,包括大氣、陸地、海洋、雪、冰、和生物(見圖1),它們共同 形成全球背景狀況,決定著天氣的狀態。例如,影響秘魯沿海地區天氣的艾尼紐。艾尼紐確定了隨機效應所產生的天氣 狀態發展變化的限度範圍。而拉尼娜確定的是另一種不同的限度範圍。

又例如,人們熟悉的夏季和冬季之間的鮮明對比。季節的更替是由於地球系統吸收和輻射的能量隨地理特性不同而 決定的,特別是使熱量滯留在地面附近的溫室氣體效應不斷增強,這是由大氣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量決定的。 與預報未來數週的天氣狀況相比,預估未來50年由於溫室氣體的變化而造成的氣候變化是非常不同的問題,而且解決起 來要容易得多。換句話說,預測由於大氣成分的變化而發生的長期變異,比預測單獨的天氣事件要容易得多。舉個例子, 我們無法預測投擲一枚硬幣或一粒骰子的結果,但是我們能夠預測多次投擲的統計結果。

雖然有許多要素不斷影響著氣候,科學家已經確定人類活動已成為一個主要的作用力,而且是過去50年裏觀測到的 大部分變暖的成因。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主要是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造成的,此外大氣中微粒(氣懸膠)的變 化,以及土地使用的變化等也是氣候變化的原因。隨著氣候發生變化,某些類型的天氣事件的概率受到影響。例如,隨 著地球平均溫度升高,一些天氣現象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也在增加(如熱浪和強降雨),而另外一些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和 強度在減少(如極端寒冷的天氣事件)。

引用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圖片1